新闻动态

NEWS INFORMATION

  • 苹果再遭澳大利亚机构批评:质保时间被迫延长

    2014-03-22
      日前,苹果被澳大利亚消费者保护机构“打了一记耳光”,被要求提供两年的保修。 澳大利亚竞争和消费者委员会批评苹果称,其在澳大利亚在某些情况下,错误使用了14天退还政策和12个月保修政策。 该委员会要求苹果遵守澳大利亚的售后保修法律,苹果表示答应,这意味着苹果大部分产品将在澳大利亚获得24个月的保修承诺。 另外,苹果还答应在澳大利亚官方网站提供相关信息,解释自家保修政策和澳大利亚法律要求的保修政策之间的区别,另外还将对苹果的员工和客服中心代表进行重新培训。 实际上,苹果已经不是第一次遭到澳大利亚相关机构的惩罚和警告。2012年6月,澳大利亚一家法庭判决,苹果必须支付225万澳元的罚款,理由是苹果在一款iPad上进行了误导性宣传。
  • 2025年的互联网会是什么样?

    2014-03-22
      万维网今天年满25岁。作为探讨“互联网未来”的一部分,皮尤研究中心询问了一群科技行业专家对10年后的互联网的想法。他们的回答道出了一个深度互连、远远超越国界的世界。 皮尤向专业人士抛出了一个开放式问题,让他们预测2025年的互联网会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会对社会、经济和政治进程产生怎样的影响。“不管好坏,你觉得2025年互联网对人类最大的影响会是什么?”皮尤问道。它询问的专业人士有研究人员、企业家、作家、开发者等等。 无形的信息 麻省理工学院高级研究科学家大卫·克拉克(David Clark):“设备们将越来越多地拥有自己的通信模式,自己的‘社交网络’,它们通过这种网络来分享和聚合信息,承担自动化的控制和激活。渐渐地,人类将处于一个决策由一系列活跃的协同操作的设备作出的世界。互联网(以及计算机为媒介的通信)将变得更加无处不在,但不那么显眼。在某种程度上,它将融入我们所有活动所处的情境。” 可穿戴技术的潜力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软件开发者亚伦·罗伯茨(Aron Roberts):“未来很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可穿戴设备,家居和办公室也会有各式的传感器,它们能够帮助我们不断地改变生活方式,及早检测针对疾病风险而不只是疾病本身。我们可能将能够逐日甚至是逐个小时调整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因而日渐减员的医疗服务系统反而能够大大提升治疗效果。” “Ubernet” 拥有40年数字通信从业经验的大卫·休斯(David Hughes):“通过Ubernet,地球上的70多亿人迟早都会‘互连’,连接至特定的地点。这会使得国家对人们的生活的控制力下降。当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能够相互触及,进行双向通讯,国家对地理边界内的每一个人的控制力会开始下降。” 全民教育 谷歌首席经济学家哈尔·瓦里安(Hal Varian):“互联网对世界最大的影响将会是人人都能触及所有的人类知识。现在,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很有可能在印度或者中国的农田中劳作。让那个人以及数以百万那样的人得到教育将会对人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廉价移动设备将会全球普及,像可汗学院(Khan Academy)这样的教育工具也将让每一个人都能用到。这会对提高人类的整体文化程度和计算能力产生巨大的影响,全球人口的知识面和教育程度将得到提升。” 日常的黑暗现实 TopEditor国际媒介服务公司CEO卢埃林·克里埃尔(Llewellyn Kriel):“互联网上的一切一切都将明码标价。网络恐怖主义将变得司空见惯。个人隐私和信息保密都将成为历史。网络‘疾病’——精神上的、身体上的、社交上的、成瘾的——将侵袭大量的家庭和社区,并跨境蔓延。数字鸿沟将会扩大并恶化到各国或者联合国等国际组织都无法控制的地步。这将加剧富国与穷国的两极分化。全球化公司将会利用这一点。数字犯罪网络将成为新的现实。恐怖行动,不管是组织发起的还是个人发起的,都将成为日常现实。世界将变得越来越不安全,只有个人技能和洞见才能保护个人。” 更加精明的政府 南阿肯色州大学副教授保罗·巴比特(Paul Babbitt):“政府在将互联网应用于政治控制和社会管制上将变得高效得多。也就是说过滤工具将变得越来越有价值,越来越重要,高效实用的过滤工具将能够对其服务收费。人们也将乐于以众多网站普遍存在的开放性换取更加结构化、更加规范的环境。” 地缘政治 德克萨斯农工大学传播副教授兰迪·克鲁弗(Randy Kluver):“互联网最被忽视的影响在于地缘政治。鲜少专家研究这个问题,但数字媒体的兴起给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带来的重大影响。部分非常重要的维度包括跨国政治运动的发展,虚拟国家的出现,数字外交努力的影响,信息在削弱国家权力上的角色(想想维基百科),以及……网络冲突的发展。” 生于线上 谷歌副总裁温特·瑟夫(Vint Cerf):“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公民权和信息共享。为了适应数字通信与存储经济学,商业模式将发生改变。我们最终可能会实现网络选举,但前提是我们要有非常强大的认证体制。隐私问题必须得到改善,企业在保留了用户哪些信息上也需要提高透明度。更多的公司将生于线上,从一开始就面向全球市场。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将成为重要的创收来源。”
  • 台湾零碎团购网站如何从快倒闭到营收翻55倍

    2014-03-22
    2010年我们曾经介绍过台湾每日一物模式的电商网站疯狂卖客,创立之初确实发展良好,不料团购模式异军突起,每日一物很快落寞,成为一个失败的商业模式,这让疯狂卖客在2011年一度于濒死边缘挣扎,当年被别家公司收购,才免于倒闭。 疯狂卖客之后转型为团购网站,在这行近三年淘汰率达75%的超级竞争行业中,它活下来了,去年营收3亿元新台币,跟草创时期2008年相比,翻了99倍,跻身台湾团购网第四强,2014年营收预估10亿元新台币,届时可望与Groupon台湾站和PayEasy旗下团购网17Life,一争团购网站老二地位。 这只小蚂蚁为何能活下来?其生存关键在于商品力。「比商品数不够多,比送货速度不够快,比低成本,我们规模太小没议价能力!」疯狂卖客创办人深知,他们无法和大厂硬干,能比的只有「商品力」,「就是卖别人没有的!」
  • O2O不能违背“商业的基本法则”

    2014-03-22
    O2O不能违背“商业的基本法则“ O2O这个概念出来好多年了吧?互联网创造出的各种概念往往很快就出现标杆,什么C2C、B2C、B2B啦,什么SNS啊,移动互联网啊,好多,都能立马想到几个有名有姓、有头有脸的大咖来。唯独这个O2O,互联网的创业者们怀揣“改变”、“颠覆”传统行业的梦想,一次一次的努力实践着Online to Offline(线上到线下)的概念,可至今都没折腾出个像样的玩意儿。 你说谁?大众点评?除了上海还有好用的城市么,你自己提交过点评么,150块钱一条默认点评的行情你知道么?而且我觉得,百度地图完全可以取代大众点评。还有谁?团购?有活得自在的团购么,或者有哪家团购网站“颠覆”了哪家线下店铺么?被他们折腾黄了的倒有不少。点菜?除了海底捞之类的我还真没觉得有啥意思。还有的,就真的没啥好说的了。 按照我胖胡斐的习惯,我会从概念开始聊。 O2O,线上到线下。直白地讲就是在线上聚集人,引导他们去线下消费,通过转换而获益的商业模式。模式中的三方都可以获益:消费者得到优惠,线下商家得到客源,网站得到佣金。我们说,如果构成商业模式的三方每方都受益,这就是健康的。 可是现实为什么跟我们想的不一样呢?我们看看现实什么样儿。 几个打车软件的“贴钱”大战大家都知道,一阵火爆的拼谁补贴更多的闹剧之后,打车市场并没有因此真正运转起来。两个富二代为了争取屌丝消费者的芳心,用尽心机拿老爸的钱来“补贴”,中间夹着一群鸡贼的利益驱动者——出租司机。所以结果就是,消费者知道了,也体验了,可是,屌丝消费者们没有跟富二代培养出感情,反倒被鸡贼司机教育成了唯利是图毫无忠诚度的投机者。我们回到模式中的三方:打车软件、出租司机和消费者。打车软件“赢得”了市场,司机得到了客源和利润,消费者得到了方便和返利,好像都对啊。 问题出在哪?问题就在:这违背了“商业的基本法则——公平”。 司机应该从增加的客源中获得利润,而他得到了不应得的“补贴”,而且补贴成了主要的新增收入来源(可以参考配图,不少司机认为自己挣补贴更靠谱);消费者也获得了不应得的补贴,一个本来就打算花20块钱打车的人,因为你这个富二代给补贴,他就可以少花10块钱,授人以鱼(没有三点水)是不对的;最后,打车软件用老爸的钱换回了更多次被体验,这叫“互联网思维”也好,培养市场也罢,反正这种玩法并没有真正让市场形成。 所以,我说打车软件的玩法不值得学习。因为他们用很大的力气,没有让商业模式转起来。我说的“转起来”,是不用靠钱推就能实现自循环的方式,那才是健康的。 2013年双11之前,天猫做了一轮挺大的O2O推广,在27个省市自治区1133个县的百货卖场放易拉宝,发放超过1亿张优惠券,面值超10亿元(数据来自天猫的结案PPT)。他们在全国各大卖场告诉消费者,现在可以不买,等到双十一那天,在线上有同样的款式,而且半价哦。同时天猫还跟银泰百货做了一个盛大的发布会,宣布在双十一这天两家联手,银泰百货所有商品在天猫可以买,也参加促销。我当时就觉得很奇怪,因为作为卖场,需要的是有更多人到店,哪怕是让人到自己的线上店铺去买也好,最起码,不会有人愿意跟已经进店了的客户说“先别买,过几天去别的地方买”吧。而这样的玩法,其实就是从线下拉人到线上去。 这其实是很好理解的淘宝玩法:双十一要完成销售目标,从转化率反算成当日的到站UV(独立访问者),再分解成各流量来源的UV,这就必然有线下引导UV的任务,而这个所谓O2O项目正是完成流量目标的手段而已,卖场的死活天猫才不关心。(如果不懂转化率,可以参考我之前的文章“细说转化率”) 天猫这个总结PPT在网上放出来,我就转发说“原本Online-Offline被天猫玩成了Offline-Online”,从线下拉客进一步榨干线下购买。更可怕是要求集中在1111爆发。所以这是黑洞式的促销手段而已,而非利己利彼。”紧接着天猫的PR老大回复说这期是偏营销了一些,后面模式逐步推进。 然后,当然就没有然后了。天猫永远不可能让可以成交的流量转化到线下去,所以,这样的O2O玩法,线下一方没有受益,自然也没了意义。 问题出在哪?问题出在违背商业合作的基础“共赢”。 各取所需,各自受益才是共赢。线下需要能来就掏钱的顾客,线上也需要来就掏钱的客户,而想要把别人需要的东西拿过来自己用,忽悠一次可以,再忽悠一次试试。 所以,线上线下卖场的O2O合作方向应该是:线上引导客户集中去线下消费,线下赚取增值服务利润;线下卖场鼓励客户去线上购买,线上得到流量和销售额并从中获利,线下也因此获得更多销售机会。说简单一点就是,天猫鼓励客户周日到银泰百货参加活动顺道胡吃海喝看电影,银泰百货鼓励客户去天猫银泰旗舰店参加夜场抢购。 我老婆之前经营一家杭州的景区花园餐厅。从开业开始,就不断有团购网站打着O2O的旗号来谈合作,形式无非就是你做一个特价套餐,或者做一个优惠券,他们放在网上去卖,用户购买之后到店消费验证,然后他们扣点之后结算。对餐厅来说,获得额外的客源这挺好,而且能否让客户第二次来完全是我们菜、环境和服务决定的,这也没什么好说。我要说的是,这些网站,比如点评、美团之类,他们不会让餐厅闲着,永远忽悠餐厅做促销。餐饮这行很有趣,菜品毛利在45-55%,做促销的话,优惠套餐占比越大,整个毛利就会降低越大,所以促销期毛利往往降低一半,这时候要保住有利润就要增加客源,而增加客源的简单方法就是再做网络促销。说得直白一点,团购让很多餐厅处在半吸毒状态。多说两句,如果餐厅要提高利润率,就只能在食材上做文章,所以大家在多数餐厅吃到的东西,真正好的还真不多。 问题出在哪?问题出在互联网营销玩法过于单一和急功近利。 凭什么在网上卖东西一定要打折?除了打折,就没别的玩法了么,说好的讲故事呢?反过来,互联网也太多的被线下商家当成“促销工具”而不是“营销工具”。我认为,O2O的线下一方,应该通过线上渠道,告诉潜在消费者“我好”,而不是“我便宜”,但现实恰好反过来。 2014年三八节,阿里做了一场不温不火的O2O活动,号称请全国人民吃喝玩乐。内部的总结报告自然堆满了“xx秒抢光xxxx份xxx”之类的排比句式,可老百姓层面的热度却平淡得要死。抛开还是在做低价秒杀这种烂大街的做法不说,仔细看他们的销售业绩,我们不难发现,卖得最好的,是“电影票”和诸如“外婆家”这类连锁名店的套餐抵价券之类。这类商品有一个共同特色:标准化。消费者对商品的品质有共同的认知,电影院的水平差不多,连锁餐厅的菜品质量也有保障。于是,这个玩法的结果就是,受益人是大店,小店们没有捞到好处。而如果一个做法没有能够让中下层商家普遍获益的话,就很难形成规模,并形成驱动力推动模式运转起来。 当然,从合作的角度来说,当然是找大连锁更省事也更快见效,可是一定有什么地方不对,让普通商家没有很好的参与感。 问题出在哪?问题出在线上资源的分配和管理机制过于集中和人工,并没有常态推广平台。 我们会发现无论团购、聚划算本地团还是时不时进行的季节促销,都是“活动”性质的,这样的活动都是“集中流量资源再分配”的过程,于是就会用人脑进行分配资源,本着“锦上添花”的原则,好的资源给好的商家嘛。强者更强的马太效应自然越发明显。由于缺少常态推广平台和机制,让整个模式的运转非常依赖线上资源的数量、分配和人力成本。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没法转起来。 所以,学学淘宝刚开始的时候,让卖家都觉得有希望并且告诉卖家怎么玩,让他们自己玩起来,而不是每次都要人陪着玩,才有可能搞大。 有个说法:团购是O2O 1.0,点菜是2.0,到3.0才会颠覆。这是多么无力的逻辑!合着千千万万线下商家陪着一群互联网土豪瞎折腾试错? 只能说,这么想的人实在太TM互联网了,太站在第一个O的角度考虑问题,殊不知本身O2O是个跨界的事儿,被跨的另一个O,才是应该思考的重点。
  • 浩网科技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一站式网站建设服务

    2014-03-22
              根据中央部署,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于6月18日正式启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活动将紧紧围绕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自上而下在全党深入开展。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1月20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对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对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进行部署。他强调,要充分运用第一批活动经验,紧紧扭住反对“四风”,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入手,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解决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问题,把改进作风成效落实到基层,真正让群众受益,努力取得人民群众满意的实效。     为让各界能够更好地展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公司专门设计了一款独特的网上学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目前已经为赣州市国家电网、赣州市公安局等重要政府部门建设了专题网站。    
  • 亚马逊中国加速:AWS入华 业务全面铺开

    2014-03-12
    腾讯科技朱旭冬12月19日报道 对于国际互联网公司来说,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并不需要过多说明。几乎所有国际互联网巨头都将中国视为重要市场,亚马逊也不例外。 但是,直到昨天,亚马逊才真正将自己所有的重要业务都带到了中国市场:电子商务平台、Kindle电子书业务和AWS(AmazonWebService)云服务。 亚马逊进入中国市场并不晚,其在2004年即通过收购卓越网入华。不过在今年以前,亚马逊在中国仅有电子商务业务。2013年以来,亚马逊在中国市场明显加快了步伐:6月正式在中国推出Kindle,现在又将AWS业务正式落地——虽然这项服务要到明年年初才会对部分企业提供有限预览。 亚马逊创始人、CEO杰夫-贝索斯并不认为亚马逊是一家电子商务公司,他曾表示云计算服务才是亚马逊的核心,而且云计算服务的市场要比纯电商业务大得多。 亚马逊高级副总裁、AWS负责人安迪-杰希来到发布会现场并发表了主题演讲,介绍了AWS的发展概况。除了他之外,Kindle业务的全球负责人也来到了中国,只是没有参加公开活动。 亚马逊不久前刚刚在中国发布了第二代的KindlePaperWhite。其实Kindle也是基于云平台的产品,AWS的落地更提升了Kindle在中国的用户体验。 亚马逊AWS和Kindle这两大业务负责人同时来华,凸显亚马逊对在中国开展新业务的重视。 AWS中国联手各方云服务曲折入华 作为云平台的先行者,亚马逊在2006年就推出了AWS服务,并且在云平台服务领域一直处在全球领先的位置。 但是按照中国的政策和法规,AWS服务属于电信增值业务,对外资企业在华开展此类业务多有限制。据腾讯科技了解,亚马逊曾四处挖人来负责AWS中国业务,但是担心落地困难,很多人并未接受亚马逊的邀请。 为了在中国合法经营云服务,国外公司往往采用成立合资公司的办法来获取牌照。去年11月,微软也是借道与世纪互联的合作,正式将其WindowsAzure云服务落地中国,但到目前,WindowsAzure仍然没有进入正式运营的阶段。 亚马逊AWS同样选择了类似的方式入华。其选择共同成立公司的合作伙伴为田溯宁任董事长的宽带资本,并且联合光环新网和网宿科技讲一道提供必要的互联网数据中心服务(IDC)和互联网接入服务(ISP)。同时,AWS中国还提出了前店后厂的模式,与北京市政府及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签署了谅解备忘录,计划利用北京和宁夏两地的设施和资源为AWS未来在华的发展做准备。 根据宁夏中卫市提供给媒体的一份材料显示,宁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及西部云基地的发展思路是按照100万台服务器,规划12.8评分公里进行科学建设。但亚马逊并未对外界透露AWS将有有多少占比。 谷歌(微博)曾公开表示自己在2010年底共有90万台服务器,其最新在台湾投入使用的数据中心占地为0.15平方公里。以此对比可见宁夏中卫市对其产业园和云基地的规划非常之大。 在亚马逊内部,电子商务和云服务是相对独立的部门。到了中国,这两块业务则更像是交由了两家公司去运营,一家是亚马逊中国,另一家是AWS中国。 AWS中国网站有自己的域名(amazonws.cn)以及管理团队,其负责人容永康的职位一方面是亚马逊副总裁,同时也是AWS中国董事总经理。另外,亚马逊中国和AWS中国在财务、公关等方面也都会由独立的团队负责。 云平台竞争加剧AWS中国看重增量市场 亚马逊在云服务领域是全球的领跑者,但其是否能适应中国市场仍然很难说。中国几家互联网巨头也已经推出了自己的云服务,就在AWS宣布入华的当天,阿里云和腾讯云都推出了降价策略。 亚马逊AWS服务的优势在于其已经运营了近7年时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AWS能够提供各种云服务相关的功能,这对企业来说用起来会更加便捷。 但是国内提供云服务的大公司,往往可以借助自己已经形成的生态系统来吸引企业加入。比如很多电商公司会基于阿里云搭建自己的服务,而阿里巴巴也基于阿里云做出了更适合电商公司使用的聚石塔项目。腾讯云平台则有大量游戏开发者,他们同时也会将游戏发布到腾讯的各大开放平台。 在巨头之外,以电商为核心业务的京东也有云服务,苏宁更是将电商等业务都归在了苏宁云商旗下,甚至体量更小一些的美团等公司也会将自己的云计算能力开放给第三方。 和亚马逊中国的电商业务一样,AWS中国也需要本土化。不过AWS服务并不像电商一样需要很强的运营能力,更多的是依靠技术。如果企业完全按照技术需求来选择服务,对AWS中国会更有利。 不过中国云平台的服务才刚刚起步,而且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中国的移动应用开发者会越来越多,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云服务。AWS中国最看重的也是云服务未来的增量市场。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走向全球,如果在中国本土就使用AWS服务,那么今后拓展国际业务时就能更方便的接入到亚马逊全球的AWS,节约了学习和适应的成本。 电商零售部门缺失中国区总裁业务仍在发展 虽然亚马逊今年在中国连续推出了两款Kindle产品,并且在年底前宣布了AWS即将正式进入中国。但一个尴尬的事实是,亚马逊中国自去年王汉华离职后,中国区总裁的职位一直处于空缺状态。亚马逊中国电商相关的业务基本上都有由亚马逊全球的一位高管负责。 有熟悉亚马逊中国的人士透露,这一年亚马逊中国内部非常混乱。 但由于今年中国整体电商行业仍然处在快速上升期,亚马逊中国的业务也一直处在向前发展的状态。 不过,亚马逊中国今年最亮眼的表现还是将Kindle带到了中国,并且在电子书内容上比去年有了成倍的增加。 去年亚马逊推出电子书商店时,图书数量为2.4万册,但是今年第二代KindlePaperWhite推出时,其电子书城的图书数量已经达到6.2万册。亚马逊全球副总裁张文翊表示,未来在中国推出KindlePaperWhite的时间也会越来越趋近于和全球同步。 随着电商、Kindle和AWS的先后入华,目前亚马逊的主要业务都已经在中国有了落地,中国对亚马逊来说也将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市场。亚马逊创始人、CEO杰夫-贝索斯曾在2007年卓越网改名卓越亚马逊时来华,或许,距离他下次来华也已经不远。
  • 我司女同胞们--3.8女人节

    2014-03-12
        哈哈哈,今天是3.8女人节,我公司所有女性同胞们分享了这个重大的纪念日哦,那可是我们女性独有的节日哦。     3月8日是国际劳动妇女节,又称三八节、妇女节、三八国际妇女节,是世界各国妇女争取和平、平等、发展的节日。一个世纪以来,各国妇女为争取自身的权利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1911年的3月8日为第一个国际劳动妇女节。     中国于1922年开始纪念“三八”节。中国妇女第一次群众性的纪念“三八”节活动是1924年在广州举行的。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规定每年的3月8日为妇女节。1977年大会通过了一项决议,请每个国家按照自己的历史和民族传统习俗,选定一年中的某一天为联合国妇女权利和世界和平日。国际妇女节定为3月8日。      
  • 用户分享了文章,可是他们真读了吗?

    2014-02-21
    创建于2012年3月的标题新闻网站Upworthy在短短两年内发展成为一家流量巨大的媒体网站,目前该网站的Alexa全球排名为317,而美国区排名为150。这种几乎不可思议的现象引起了许多业内人士的注意,本月初“标题党”和“内容党”更是在Facebook和Twitter上展开了针锋相对的辩论。 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Upworthy,这家网站致力于传播有意义的图片和信息,他们将来自其他网站的新闻进行解构之后在拟一个引人入胜的标题,而新标题必须是能够获得更多点击率以及转发的形态,随后这些标题就会被分享到社交网络上,而用户们则会通过点击这些标题而访问Upworthy主站,这种传播新闻的方式类似于病毒传播。 Upworthy的巨大流量与社交网络的传播和网民的分享密不可分,那么此时就出现了一个问题,针对那些网民们分享的链接,他们是仅仅只看了一个标题就分享了?还是已经阅读了其中的内容呢?网站实时流量分析机构Chartbeat的CEO托尼·海勒(Tony Haile)给出了答案:“根据我们的研究,人们通过社交网络分享的行为与他们实际阅读到的内容并不存在直接联系,简言之就是分享并不等于阅读。” 如果你是一个媒体工作者,或者拥有自己的博客,或者是一个经常留意某篇文章的分享次数的话,那么海勒的上述说法一定会让你感到诧异,毕竟只有当一个人读完内容之后觉得有意思或有意义才会想到去分享相关的链接,同时网站文章的分享数量也是衡量其受欢迎与否的主要标准,这也正是大型新闻机构都会配备至少一名社交媒体编辑的原因所在。所以如果有人告诉你有一篇网文被阅读了100万次,却没有被分享一次,或者被分享了100万次,却没有被阅读一次,肯定不会相信,而这的确是Chartbeat的发现。 Chartbeat的首席数据科学家乔什·施瓦茨(Josh Schwartz)随后澄清道,在海勒的说法中,“社交网络”特指的是Twitter,但实际上人们在没有阅读内容的情况下就对其进行分享的做法普遍存在于各个社交网络之中。“对于一篇文章来说,其被Twitter分享的次数与流量有着很强的相关性,”施瓦茨介绍说,“但该文章被阅读的次数和被分享的次数却没有很大的关联性。” 根据施瓦茨的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四点:(1)人们多是在移动设备上使用社交网络,这种设备的屏幕普遍比较小,所以人们很少会耐着性子将内容看完;(2)人们所分享的内容能够反映出自己的阅读喜好,研究表明人们更倾向于分享那些让他们感到快乐或怀旧感的内容,所以如果一个标题就能打动他的话,自然能促使他进行分享;(3)对于那些重大的新闻事件,人们可以仅在看到标题之后就迫不及待地将其分享出去;(4)人们仍然不太习惯通过互联网阅读内容。 不管原因究竟是哪一种,“分享≠阅读”这种怪相已经普遍存在于社交网络之中。“由于工作原因,每天我都会浏览数百篇文章,我也承认有些文章我并没有阅读就分享了出去,”英国《每日邮报》的社交媒体负责人泰勒·洛伦茨(Taylor Lorenz)说道,“我觉得如果有人告诉你他所分享的内容都是自己阅读过的,那么他一定在撒谎。” Upworthy也对用户们的点击、阅读深度等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与Chartbeat基本相符。通常情况下,人们在阅读一篇文章的时候,读到四分之一处就进行分享的总人数要多于那些点开即分享以及读完全部内容进行分享的人数。此外,Upworthy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人们在读到文章的四分之一处时,分享行为出现一个高峰,而在读完整篇文章,又会出现一个更加明显的分享高峰期。社交新闻聚合网站BuzzFeed也有类似的发现,人们在使用电脑浏览网页时,平均在打开该网页3.5分钟之后对其进行分享,而在使用手机浏览网页时,该数据为两分钟。
  • 余额宝们赚的是谁的钱

    2014-02-21
      关于余额宝的种种传说和担忧在春节前已经有所蔓延,尽管官方的解释可以把这种事出有因查无实据归因于竞争对手的抹黑,但是春节之后首次出现的“暂无收益”事件还是让人惊出一身的冷汗。 是虚惊一场吗? 余额宝的收益通知通常都在上午,到账则在下午三点之前。理论上讲,只要到账则不存在违约责任,事实上支付宝也承认,由于春节后余额宝用户增长再次出现高峰,2月12日凌晨派发收益的文件大小甚至超出了系统阀值,其紧急升级收益发放系统,导致收益显示时间出现延后。 互联网是个是非之地,无风三尺浪,更何况已经耳闻传言的屌丝对于旱涝保收已经产生的疑问,那就是余额宝的高收益究竟来自何方?为什么银行的活期存款才百分之零点几,而余额宝却能高达6%,这里面相差数十倍的差距是否合法、合理、合规?银行又为什么对于这种存款搬家束手无策?更有意思的是,支付宝归纳的2000多亿资金绝大多数又以协议存款的方式流回了银行,支付宝的收益又能高到哪里去? 以支付宝为典型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出现之后,各种以资金归集为特征的这宝那宝纷纷出现,收益许诺一个比一高,口气一个比一个大,你敢叫6%,我就敢叫8%,这其中有网络金融赔本赚吆喝补贴的因素,同时也的确让长尾理论在互联网上找到了实践的基础,无数看似单独没有什么价值的散户,当他们以某种方式完全集聚后也有不菲的价值,这就叫集腋成裘。天弘基金的实践是标准的逆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互联网的本质特征。理财产品高于6%以上的产品有的是,但是门槛也是相当的不低,没个一百万也要五十万,这种高门槛阻挡了无数梦想高收益的中低收入人群,五十万是钱,五块难道不是钱?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支付宝巧妙地利用互联网转账系统在瞬间完成了散户到大户的转换,所以一定程度上,这是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本锐减而形成的机会利润,接下来要解决的就是天弘基金真的具备超常的盈利能力吗? 其实不然。 即便天弘具备,其他基金也未必具备,支付宝具备,零钱宝也未必具备,如果谁都具备,那只能说明这是一种社会平均利润,社会化的规模化的资金收益率就在6%,换句话讲,市场化的利率其实就是6%,银行间拆借利率就是真实的市场利率,而这个Shibor现在差不多就是6%上下,季节性“钱荒”的时候,甚至能在短期波动高达15%上下,支付宝以这种利率借钱给银行是完全可行的且风险可控的。在实际操作中,年化收益率的年化两个字又为基金留下了空间,因为按规定,资金转入转出当日不计息,以一周计算,如果宣传年化收益率在6%左右的话,实际收益率不过4.6%左右,基金切换空间就有1.5%左右。 分析到这里估计会有不少的人有相同的疑问,既然市场的实际利率已经达到6%左右,那么为什么银行的利率管制还那么低呢?银行为什么多此一举跟支付宝买钱而不直接把收益支付给储户呢?何必舍近求远或者作茧自缚呢?这个问题问商业银行是没有答案的,只有去问周小川做行长的央行,而央行是不会回答你的,所以问了也白问,搞不好反倒提醒了央行监管互联网金融的策略和思路,把互联网的这种技术革命带来的对传统封闭低效金融业的冲击也给封杀了。央行和商业银行的诉求与我们投资者都不一样,后者要求收益,前者控制风险,基本上是鸡同鸭讲。 简单讲,支付宝们赚的是技术革命的价差、思想观念的价差、制度安排的价差,表现上看赚的是银行的钱,实际上是市场化的钱,什么时候央行醒悟,不再自欺欺人了,支付宝们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 Flappy Bird让人极度上瘾的10个原因

    2014-02-21
      近日,Flappy Bird开发者,越南小伙Dong Nguyen,永久性下架了这款款每天能为他带来大约50000美元收入的游戏,而原因正是它太让人上瘾!另一个原因是,这款红遍全球的游戏打乱了他原本简单的生活。那么Flappy Bird让人极度上瘾的原因是什么呢?此文总结了10个原因。 现在,你一定对Flappy Bird有所耳闻,它现在是超过100个国家iOS App Store排名第一的app。该游戏由越南首都河内的一位开发者开发——是的,一个越南小伙震惊了全世界,以一己之力打败了Supercell和Rovio这样的公司,而讽刺的是,他没从这些巨头身上借鉴任何经验。 你可能还记得几年前,Rovio如何以Angry Birds席卷全球。Angry Birds是Rovio公司的第52个游戏。自此,许多游戏公司不仅克隆了Angry Birds,他们还从Angry Birds偷师了不少准则,并应用到他们自己的游戏中:设置多个难度等级,添加三分评星系统,用户可分享,购买更多关卡的程序包,并且将星战版发展为成熟的特许经营方式。Rovio成功定义并打包了移动游戏的成功准则。Supercell公司的Clash Of Clans以及King公司的Candy Crush即是如此。 Flappy Bird没占到一样,而这正是世界各地的人都为之疯狂的一个关键原因。人们厌烦了app的内置购买以及源源不断、越来越难的关卡,他们想要点新鲜的东西,Flappy Bird应运而生。Flappy Bird给游戏设计者和休闲的游戏玩家(casual gamers)上了全新的一课。有些人可能会说,这纯属侥幸,单枪匹马的越南设计者Dong Nguyen只是走了狗屎运。但是,我却觉得,他掐准了眼下人们对休闲游戏真正的需求。 除此,还有什么理由能解释他开发的其他游戏也跃上了App Store的排名前列?Flappy Bird盘踞榜首,他的另两个游戏Super Ball Juggling和Shuriken Block也进了前10。更别说Ironpants[1]——一款克隆Flappy Bird的游戏——才2.5星,竟也排名第三,而Flappy Bird是稳稳的四星。并且,别忘了,.GEARS——Dong Nguyen的个人品牌——还拥有另外三款游戏,分别是Smashing Kitty、Droplet Shuffle和Ninja Assault(戳这里:http://www.dotgears.com/),虽然都还没在App Store上架,但可能即将上架。这三款游戏都能在移动设备上玩。换句话说,.GEARS还会有更多游戏面世。如果你像我一样,玩过所有这些游戏,你大概就能初步感受Nguyen的审美趣味了。 Flappy Bird给游戏界引入了一些设计原则,下面是我的解析。 1、设计得很难 毫无疑问,玩Flappy Bird,你的第一个体会肯定是它好难。Tech In Asia的一些团队甚至没有通过第一根立杆。它已经难到变态的程度,令人挫败、苦恼,某种意义上,其存在就非常滑稽。难虽难,但好玩,这种意义上说,Flappy Bird是种折磨。如果你看一看App Store上的评价,你马上就会发现多少人恨它。这很可能是其成功的最大一个原因:人们喜欢虐自己,完了还爱分享。游戏的难度是为其病毒式传播专门设计的。 2、玩法极简单 Flappy Bird上手几乎没有障碍。Angry Birds、Clash of Clans及其他一些大名鼎鼎的移动游戏,玩家都要花费几分钟——都是白花花的银子——学习如何玩。但凡你要训练新玩家如何玩,你就会流失玩家。但我能把我的iPhone给任何路人,用不了一秒钟,他们就会知道怎么玩Flappy Bird。这意味着每个人都能玩,并且每个人都会去玩。某种意义上说,这与其高难度达成了完美的平衡。但是学会容易,精通难。Flappy Bird拥有最佳的学习曲线。 3、成功总在一步之遥 Flappy Bird总是给你一种感觉:你本可以比上一盘表现得更好,这可能是其最糟的地方,因而也是其最强的地方。对于Angry Birds,即使某一关我只得了两星,我通常也会感到满足,我会想“至少我通关了”。而Flappy Bird呢,就没有类似这种松了口气的感觉。它本质上只有一个level,而不管你得多少分,你都只感觉自己表现有多烂。 “哦,你得了2分?烂透了。” “哦,你得了25分?烂透了。” “哦,你得了100分?烂透了。” 每次小鸟坠落,你都会感到挫败的沮丧,一种你一心想要摆脱的感觉。你想要比上次强,因此,你会四处跟人说:“嘿,我玩到20分了!”但是在网上,总有比你更强的人。 4、没有app内置购买 这可能是Flappy Bird最诱惑般引人(原文:deceptively compelling)的特征。现在大部分排名靠前的apps都有内置购买。你打开一个新的app,那些躲不掉的收费、收费墙、广告或者那些可以美化角色或使关卡更容易通过的随机内置购买让你望而却步,这些Flappy Bird统统没有。是,有些乱七八糟的广告,但是这些广告好像是有意用来妨碍你玩游戏的,它增加了额外的难度。换句话说,它完全是免费的。它打破了游戏设计者贪婪的形象。它正是用户需要的——用户不想再付费,他们已受够了。 5、不超过三个按键 玩Flappy  Bird的时候,如果你留心,屏幕上永远只有三个按键。整个游戏总共只有七个键:即Start、Score、Rate、Pause、Tap、Okay和Share。这是Nguyen对简单性的一个贡献,也是Flappy Bird病毒性扩散的原因。其他游戏中,用户会被游戏塞给你的选择淹没。你想看排行榜吗?你想看这个关卡的提示吗?这一设定使游戏可以立即重玩并且紧凑。 6、倚赖重力 如果你还没看过《地心引力》,你可能会不理解这条的意思。Flappy Bird的物理规律关乎本能。你能感觉到自己和小鸟一同以9.8m/s²的加速度坠落。你会为这只可怜的Flappy小鸟揪心。而Angry Birds呢,你不会有多同情那些小鸟,或者那些猪。Clash of Clans里的那些小人们同样如此。它们只是你战略的一部分,是你的策略或你的游戏。而当Flappy小鸟坠落时,你会不自禁暗道:“哦,MD。我又死了。” 7、只关乎技能 有些人就是玩不好Flappy Bird,玩过几盘,他们就会怒摔手机并放弃。他们从未穿过第一根立杆,然后他们就受够了——卸载游戏。但是App Store里有玩过50分甚至60分的闪亮骑士。这不是一个你能跳级或者会给你提示怎么解决谜题的游戏。它不像Cut The Rope或者Fruit Ninja那样,是一种奖赏,或一段愉快的游戏时间。它独标一格,它是Flappy Bird。只有那些真正掌握了技能的人才能得到高分,如果你能玩过10分,那是因为你真的知道怎么轻敲手指。你知道如何预测游戏中重力会如何作用。玩Flappy Bird,你会准确知道你为何玩不好,或者,你也知道你为什么擅长。 8、使一盘游戏的时间尽可能短,因此你会尽可能多玩几盘 Flappy Bird另一个引人注目的特征是它太难,你很快就会挂了,这就表示你将一遍一遍、重复许多次玩同一个level,就像一个你无法改掉的坏习惯。你会越玩越想玩。Flappy Bird是一个多巴胺恶魔。 9、搅乱了App Store Flappy Bird也被指控黑客了App Store。考虑到这样的指责没有发生在App Store其他app身上,我不能确定其可行性有多大,但是现在讨论这个问题也没什么实际意义了。即使Flappy Bird开始作弊了(我觉得很难在苹果的眼皮底下作弊),它现在则是自然生长——病毒式生长。并且,其病毒式生长主要由人们对这一app本身吹嘘似的憎恨(vaunted hatred)促成。去看看它的评价,你会看到那些打五星的人都是恨它恨得要死的人。Flappy Bird成功变为人人得而恨之的游戏。它是游戏界的Justin Bieber。